作者:JordiAlexander
如今的宏观分析师、基金和地缘参与者只考虑BTC,但是ETH也必须成为对冲宏观世界的一部分。
国家做出宏观经济决策——他们设定利率、债务水平、税收、进出口政策、联盟等等。这些影响每个国家/交付地点的债券、股票、商品、房地产等的价格。如果一种新的宏观资产能够更准确、更直接地表达特定的宏观经济风险——无论是对冲还是投机,它都会带来效用。
例如:如果需要对冲一个国家陷入衰退的风险,那么他们可以做空其股票指数。
如果需要对冲一种货币,比如土耳其里拉,他们可以做空TKY兑一篮子法定货币。如果他们需要对冲能源成本,他们可以购买石油期货。农民/生产者可以对冲小麦期货。他们甚至可以使用宏观资产对冲欧盟解体、战争、气候事件。
宏观资产帮助宏观经济运转——它们创造了更顺畅的现金流,并且是政策制定者甚至精明的公民在煤矿中看到金丝雀的一种价格发现机制:我知道在规范刚刚到来之前,Covid将是一个巨大的破坏。
所以回到BTC和ETH。我们说过,如果一种货币贬值,我可以用一篮子货币对冲它。但是,如果所有法定货币同时贬值怎么办?从历史上看,这是黄金出现的原因。但是由于我之前讨论过的各种原因,黄金存在问题。
我们现在正进入这种确切的情景——所有法定货币都被迫沿着贬值路线螺旋式下降,甚至是美元。因此,法定对冲的效用可能会大大增加。黄金和现在的BTC将争夺这个迅速增长的馅饼。
为什么不是黄金+ETH?在法定对冲方面,以太币不如黄金:
-Lindyness
-不可预测的货币政策
-干预风险,例如核心开发kompromat
-集中分发
lindyness的论点与BTC相比也是正确的,并且是黄金可以站在那里的一条论据。ETH作为硬通货类别中的宏观资产不起作用的原因还有很多,包括。持续的技术不确定性。
但是让我们想一下ETH其他用途:
场景A:未来,有非常有价值的公司/协议在其商业模式中严重依赖以太坊区块空间。
那么ETH可能是作为商品的宏观资产:这些协议是否可以对冲其成本,而投机者可以做出预测。
这种情况可能看起来像:
ETH赢得多链战争,出现更多去中心化区块链用例;
巨大的经济体为ETH区块空间买单;
ETH宏观商品,对ETH的需求随着科技行业的变化而变化。变得与芯片成本一样重要。
场景B:活跃用户数量和ETH定价资产的原生经济增长很大。
如果以ETH计价的经济体大到足以与主要国家的GDP相媲美,那么ETH就可以成为一种具有宏观意义的货币。
它看起来像这样:
更多的各国公民认为自己是以太坊的公民并赚取/消费ETH;
以Eth计价的经济从小众规模成长为一个大型的全球去中心化国家;
ETH作为G20货币。
大宗商品和货币情景都有很高的障碍,但都是合理的。在这两种情况下,ETH都没有在法定对冲通道上竞争。数字硬通货和去中心化的安全区块空间可以相辅相成,形成对抗根深蒂固的权力的统一战线。
那么,导致两种资产Maxis之间碰撞的潜在动力是什么?
由于世界上只有不到4%的人使用加密货币,因此争夺加密货币行业以外人的注意力就异常重要。这不是关于每个人都试图赢得对方。加密原生已经设置好了。相反,他们试图破坏彼此的商店,因此当外地人经过时,他们不会在另一家商店消磨时间。两者都需要新的成员来完成各自的使命。
原文链接:https://twitter.com/gametheorizing/status/1551583852942032899
翻译:时江
编辑:XL
加入欧科链讯社区,掌握区块链世界最新动态!
Twitter:欧科链讯
电报频道:https://t.me/ok_telegraph
电报社区:https://t.me/ok_telegraph_forum
BinanceCoin和NEARProtocol是山寨币中表现最好的两个,一天涨幅高达8%。在过去24小时内出现一些波动之后,比特币再次稳定在23,000美元附近,至少目前如此.
DeFi过去两年对不同代币设计的实验积累了不少关于代币设计的宝贵知识。本文将代币分为以下三类:(无价值的)治理代币、生产性代币和投票托管代币.
来源:央行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2年8月7日发行二十四节气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金银纪念币共28枚,其中金质纪念币4枚,银质纪念币24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就在本月初,一个名为Nomad的跨链桥协议,遭受到了Web3.0有史以来最混乱的一次黑客攻击,攻击发生期间WETH和WBTC以每次百万美元的速度被持续转出,参与此次攻击的黑客地址超500条.
“销量不好,还要大打涨价旗号的车型,就是作死?”早在今年2-3月,因动力电池相关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新能源汽车补贴又面临层层退坡的大环境之下.
2022年8月16日上午10:00整,原子链生态团队在接到消防大队相关通知以后,为了贯彻“提高消防意识、做好火灾预防、转变消防观念、学会自防自救”精神,特邀请资深消防专家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