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见闻 区块见闻
Ctrl+D收藏区块见闻

CAS:比特币HODLwave指标创新高,同去年牛市前如出一辙_以太坊

作者:

时间:

描述过去12个月中区块链上未移动比特币比重的HODLwave指标创下历史新高,上一次该指标创下历史高点后,比特币的价格上涨了250%。

据Forbes报道,该指标表明投资者正在开始积累比特币。

比特币钱包Casa联创:以太坊用户越来越要求自我监护:金色财经报道,比特币钱包提供商Casa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Jameson Lopp表示,对以太坊自我托管解决方案的需求正在增长。由于寻求服务的以太坊用户数量增加,Casa发现有必要提供以太坊支持。为了应对这个问题,Casa在12月宣布它将增加对以太坊的支持。这个决定 \"对一些人来说是有争议的\"。[2023/5/21 15:16:16]

美国交易所Kraken旗下加密市场数据公司Cryptowatch的研究人员写道,“比特币HODLwave指标达到63%,这创下了历史新高。相比于7月初又上涨了1个百分点。”

分析师Plan B:比特币将达到10万美元:4月13日,加密货币分析师Plan B发布推特称,比特币已经61000美元了,同时他表示,”10万美元见。”[2021/4/13 20:14:19]

上一次如此多的用户持有比特币而不是将其转移到其他地址是在2019年初。随后,比特币的价格从约4000美元上涨至14000美元,涨幅达250%。

Cash App允许用户在应用内免费发送比特币:金色财经报道,Square旗下Cash App今日宣布,其用户现在可以在应用内免费向其他用户发送和接收比特币,无需支付交易费用。[2021/3/18 18:54:39]

6月30日,Altana数字货币基金首席投资官AlistairMilne表示,该指标已达到了62%。他预测,在此轮上涨周期中,该指标的峰值可能会达到70%。

7月至今,比特币的价格已从9187美元上涨至超过11000美元。除了HODLwave外,其他链上指标和统计数据也表明,围绕比特币的市场情绪仍然乐观。

来自市场数据公司Glassnode的数据,持有至少100万美元的比特币地址数量激增至18000个。统计数据显示,近几个月来,新的比特币巨鲸的数量开始增加。从历史上看,当他们开始购买比特币时,会导致了比特币的强劲反弹。

区块链链分析公司CryptoQuant首席执行官KiYoung-Ju表示,加密巨鲸已经开始向交易所发送比特币和稳定币。

他提到,“比特币巨鲸正在将比特币发送到交易所。稳定币巨鲸也在向交易所发送稳定币。本周将是向交易所流入的稳定币和比特币之间的战斗。这些流入表明了潜在的买/卖压力。”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XiuMu

本文来自比推bitpush.news,转载需注明出处。

标签:比特币CAS以太坊稳定币比特币未来能达到1000万美金吗DividendCash以太坊币最新价格美元走势香港推出稳定币是真的吗还是假的

SHIB最新价格热门资讯
TOKE:观点|大多数挖矿,不过是一种心理补偿_Hello Art Token

很多时候大家以为是经济学问题,其实是心理学问题。 ——题记 本文内容概要: 比特币的能源消耗 平台币的隐藏逻辑 为什么要把用“心理补偿”来解释挖矿?很多挖矿本身没有什么必要挖矿出来的币也没有什么.

NFT:加密猫NFT的世界,你还记得吗,它还可以与DeFi结合_以太坊

不知道还有多少用户记得17年最火爆的DApp加密猫CryptoKitties,作为第一款现象级DApp,曾经风靡一时,它让很多人了解到了什么是DApp,让以太坊第一次出现大规模拥堵.

TNODE:科普 | 一文读懂去中心化预言机 NEST 3.0_TNODE币

这是一个设计精巧的博弈体系,众人在博弈中输出交易对报价,并产生众多功能性代币。这个系统如何运转?各个代币有何用途?原文:www.NESTfans.com作者:LeftOfCenter匿名团队开发.

比特币:限时7折起!你想要的BTC周边都在这里_CAS

你不买,我不买,BTC文创何时有人睬?你一单,我一单,BTC文化马上就出圈。 热爱BTC文化的你, 又拥有了多少BTC的文创周边呢? 快来链作, 多款有趣的BTC周边好物随心挑!是时候为你爱的B.

以太坊:Coin Metrics报告:DeFi已将以太坊交易费用推高至2018年以来高点_以太坊最新价格行情

本文来自:Decrypt,原文作者:RobertStevensOdaily星球日报译者|念银思唐 摘要: -根据CoinMetrics的最新报告,DeFi正在导致以太坊交易费用上涨.

王永利:“一本账”或是央行数字货币最可能实现的重要突破点

来源:经济观察报 王永利/文 “央行数字货币”或“法定数字货币”在国际国内不断升温,尽管尚未出现成功落地运行的案例,却争论颇多、竞争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