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RafaelSchultze-Kraft
翻译:卢江飞
来源:链闻
量化比特币用户数量存在的问题
对于比特币研究人员和投资者来说,有一个问题总是萦绕在他们脑海之中,即:究竟有多少人真正拥有、并使用比特币?
即使可以通过公开的分类账来访问比特币全部交易历史,想要准确评估比特币网络中的用户数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直到现在,比特币网络中的地址数量仍被用作为比特币用户/持有者数量的一个参考值。但众所周知,这么做是错误的,因为用户和比特币地址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映射关系,而且:
比特币地址可以存入多个人的资金;
单个实体也可以拥有并控制多个比特币地址来持有BTC。
如何利用地址来得到准确的比特币用户数量
为了能够更精准地估算出比特币网络中的实际用户数量、并了解这一数字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需要更先进的统计方法。
在Glassnode,我们一直尝试利用一种「综合」统计解决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包括行业标准的探索法、专属群集算法、以及基于原始链上数据的高级数据科学方法。
动态 | “区块链到底是啥”登上百度搜索风云榜实时热点第二名:“区块链到底是啥 ”登上百度搜索风云榜,现以5336640的搜索热度排名第二位。[2019/10/29]
在本文中,通过聚合和高级数据科学分析基于实体的新一代链上指标,我们可以得到相对更为准确的统计结果,并为持有比特币的实体数量设定一个新上限。就目前而言,我们所做的这项工作应该是加密行业内首个引入的专业比特币实体量化的方法,其统计范围也优于简单的地址计数法、以及更简单的启发式探索统计法。
实体,并非用户
使用我们统计方法的时候,需要注意这种方法只能解决上述两个混淆因素中的一个,即:将比特币地址当作用户数量的统计标准,而我们的方法可以将多个地址映射到与之相关的单个实体上。
此外,我们没有考虑单个比特币地址拥有多个用户资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持有比特币的地址仍由网络级别之上的单个实体控制,比如交易所,所以我们将数字称为「实体」,而不是所谓「用户」或「个体」。
通过研究,我们实现了一系列实时链上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在GlassnodeStudio上、并通过我们的应用程序接口实时使用:
新实体数量在比特币网络交易中首次出现的唯一独立实体的数量。
声音 | 何一:会逐一匹配用户信息,一查到底:何一刚发微博表示,我们会逐一匹配用户信息,一查到底,一旦用户信息匹配上,我们会联系相关用户进行后续处理,如果有相关线索也请私信我。在一个还在发展早期的领域要经历的不只是政策,也要面临黑恶势力的手段;如果决定要做骑士,注定要面临战争。我们还不够强壮,还需要继续努力。[2019/8/7]
实体净增长量网络中唯一独立实体的净增长数量,该指标定义了「新实体」与「消失的实体」之间的差异。
「巨鲸」的数量拥有至少1,000BTC的唯一独立实体的数量。
活跃实体的数量处于活跃状态的唯一独立实体的数量,此类唯一独立实体要么是交易发送者,要么是接收者。
比特币发送实体数量充当比特币发送者的唯一独立实体的数量。
比特币接收实体数量充当比特币接收者的唯一独立实体的数量。
注意:由于我们的实体指标依赖于随时间变化的聚合技术和统计信息,因此这些指标值是可变的,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最新的数据点可能会略有变化。但是,我们已经建立了必要的机制,以便获得高度稳定的数值,以便将统计数据波动保持在最低水平。
量化比特币实体的数量
声音 | Tetras Capital联合创始人:去年以700美元卖空ETH 不相信BTC已经到底:据Newsbtc报道,总部位于纽约市的加密货币对冲基金Tetras Capital的创始合伙人Alex Sunnarborg近日接受福布斯采访时透露了其公司的投资策略。他表示,其公司在去年5月以700美元的价格卖空以太坊,完成了去年利润最高的一笔交易。当被问及比特币是否已经触底这个关键问题时,Sunnarborg回答说,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现在说这种话还为时过早,但这也是我非常感谢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的原因。我们可以对冲风险,保持中立,而不必预测准确的价格或时间底部。我现在对比特币还没有足够的信息。[2019/2/21]
下面将展示使用我们的方法得出的统计结果。
作为比较,图1显示了每天进入比特币网络的新实体数量和新地址数量。
图1——比特币网络里一笔交易中首次出现的日均地址/实体的数量。
由于我们的方法将地址群集到了「实体」中,所以最终的新实体数量只代表了一小部分比特币网络中的新地址数量。举个例子,在2019年,比特币网络的日均新增地址数量超过35.5万,相比之下,日均新增实体数量只略高于10万,约占比28%。
声音 | 币印朱砝:比特币可能已经到底了:币印矿池联合创始人朱砝今日发朋友圈称:大胆预测,可能已经是底了。[2018/12/9]
图2展示了随时间变化的比特币网络中新增地址和实体比率变化情况。
图2——比特币网络中日均新增实体和日均新增地址的比率。
值得注意的是,图2中的比率数据提供了一些潜在信息。举个例子,在2018年初,我们看到了明显的下行高峰,这表明新地址和新实体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也意味着网络中的活动其实来自于现有用户的活动增加,而不是新用户入场。
日均活跃地址和活跃实体的数量之间的比较也得出了非常相似的图:
图3——左图:日均活跃地址和实体的数量。右图:活跃实体和地址之间的比率。
那么,到底有多少实体持有比特币?
图4描述了比特币网络中实体的日均净增长趋势。与新实体数量相比,该指标也体现了「消失的实体」之间的差异:「消失的实体」是指那些余额为零、但在上一个时间戳中余额不为零的实体。
叶望春:数字金融时代,区块链等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数字银行西安分论坛上,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望春表示,“数字金融时代,面对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激烈竞争,说到底还是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竞争”。[2018/4/20]
图4——日均实体净增长量
使用该时间序列上的累积汇总,我们可以获得每个给定时间点的估计实体数量。图5所展示的是非零地址数量和实体数量比较结果。
图5——非零账户余额的地址/实体总数量。
根据我们的分析,截至2020年1月,持有比特币的实体数量约为2310万,这比当前非零账户余额地址少了18.5%。
不仅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实体数量是呈现单向增加趋势的。当我们分析实体数据的时候,会发现地址数量有一点不同,在2018年初,比特币地址数量出现了急剧下降。
根据我们的分析,截至2020年1月,持有比特币的链上实体数量约为2310万。
比特币增长表现比较健康
比较日均实体净增长量和地址净增长量是非常有价值的。从结果可以发现,比特币地址增长的波动性明显高于实体增长,也具有较大的幅度偏差。
更重要的是,实体的日均净增长始终为正的:在比特币的历史上,到目前为止,实体净增长只有21天是负值。
这个指标清楚地表明,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比特币普及应用是健康且可持续的。
图6——日均地址和实体净增长比较。
「比特币巨鲸」数量
在我们的链上指标分析列表中,还有另一个基于实体的指标,那就是:「比特币巨鲸」数量。对于巨鲸的概念,我们认为巨鲸是指持有≥1,000BTC的实体。对于不依赖单个地址的巨鲸,这个指标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统计。
图7——持有≥1,000比特币的地址/实体的数量。
尽管两条曲线都显示出相似的趋势,但持有≥1,000比特币的地址和实体的数量存在明显不同,从而让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估计某个特定市场周期中的特定时刻里的巨鲸行为。
分布统计
下图描述了实体数量与实体规模之间的关系。
图8——2020年1月,相对于实体规模的实体数量分布情况。
上图显示了明确的幂律关系,实体规模从一个独立地址的实体到最多2200万个地址的实体群集。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分析的结果显示大部分群集类实体仍由一个地址组成。因此,我们也对比特币实体数量设置了一个严格的上限,由于包含了潜在的缺失链接,实际的实体数量可能会低于我们提供的上限。
同样地,实体数量和对应的余额揭示了幂律分布关系,其中大部分实体都至少持有小于1BTC。
图9——相对于实体比特币余额的实体数量分布,所有余额超过10万比特币的实体都是加密货币交易所。
截至2020年1月,有75个实体持有的比特币数量大于或等于1万,有7个实体持有的比特币数量大于或等于10万——所有这些实体都是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火币、币安、Bitfinex、Bitstamp、Kraken和Bittrex。
7个最富有的实体控制着2,350,000BTC,相当于占到流通比特币供应量的约13%。
下面是加密货币交易所的比特币余额对比图表。
图10——比特币网络中实体的账户余额分布。
来源链接:medium.com
许多顶尖投资者以监管方面的担忧为由退出了Facebook的Libra项目,万事达是众多与Libra解除合作关系的公司之一.
原文:Yahoo!Finance原文作者:OmkarGodbole 译者:Moni 来源:Odaily星球日报 如果看看最近几周期权的定价情况,在接下来的六个月时间里.
据Ambcrypto2月10日报道,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去中心化金融持续增长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其锁定总价值已超过10亿美元.
来源:PANews 近期,以比特币为首的“减产”币先后上涨,“减产概念”似乎吹响牛市号角。今年迎来减产的主要包括BTC及其分叉币BCH、BSV、BTG、BTG,以太坊的分叉币ETC,匿名币DAS.
分析师?|Carol编辑|毕彤彤出品|PANews近期,以比特币为首的“减产”币先后上涨,“减产概念”似乎吹响牛市号角.
据Cointelegraph报道,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因其网络效应被比作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和Google)公司.